渴望連結與親密,是人類的本能。
就像我們需要空氣、食物和水一樣,親密關係是生命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但你有沒有發現,有時候你無法真正與人親近?
你明明渴望關係,卻總是無意識地推開別人?
觀察看看,這種距離感的背後,可能藏著一個「害怕被拒絕的自己」。
而更殘酷的是,這個自己,或許連你都不想靠近。
你的親密障礙,可能來自母親關係
每當有人告訴我:「我覺得自己有親密障礙。」
我通常會問:「你和母親的關係如何?」
答案往往呈現出一個模式:
◆如果與母親的關係疏遠、不和,這種距離感會延伸到其他人際關係,讓他難以親密。
◆如果與母親關係良好,那麼,接下來我會問:「你的母親和外婆呢?」
因為有時候,親密障礙並不是直接來自你和母親,而是來自母親自身的親密模式。
如果她和外婆的關係本就疏離,她可能無意間將這種「情感隔離」傳遞給了你。
親密關係的模式,常常是世代遺傳的。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與人保持距離,回頭看看自己的家族關係,也許會找到一些答案。
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?你不是孤單的
她幾乎不主動聯繫任何人。
不論是剛認識的朋友、老同學,甚至連家人都很少互動。
即使是老公,兩人的對話也只剩下孩子相關的話題,更多時候是:「他玩手機,她看書。」
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活在「一個人的世界裡」,誰都不想聯繫,且一點活力都沒有。
我要告訴你:這種狀態,在這個時代並不罕見。
許多人表面看起來正常社交,但內心始終與人有道跨不過去的牆。
這道牆,可能來自童年,可能來自創傷,也可能只是長期習慣的結果。
但如果你想要真正活過來,你需要開始行動。
你為什麼渴望親密?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:
◆「為什麼我在社交場合總是緊張?」
◆「為什麼我總覺得同事不喜歡我?」
◆「為什麼我想與人交流,但在一起時卻感到不自在?」
這些問題的本質,指向同一個需求——
我們渴望連結,渴望被理解,渴望有人真正看見我們。
親密關係不只是讓我們快樂,更是心理安全感的來源。
當我們能與人建立穩固的關係,就能減少孤獨感,降低焦慮,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站得更穩。
如何提升與他人的親密感?
如果你想與人建立更深的親密感,關鍵不是「如何與他人相處」,
而是如何整合內在的自己。
1. 接納真實的自己與現狀
有段時間,我的生活陷入停滯,每天都覺得疲憊,對外界的一切興趣缺缺。
我不想回訊息、不想與朋友見面,甚至連接電話都變成壓力。
我開始懷疑自己:「是不是我有什麼問題?」
直到我意識到,那是一段父母接連離世後的情緒崩潰期。
當時的我,以為自己只是「懶」,但事實上,我是在用力面對自己的失落與痛苦。
我們對自己的評價,往往取決於當下的狀態。
順境時,覺得自己很棒,充滿力量。
逆境時,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
但真相是:無論順境或逆境,那都只是人生的片段,不能定義「完整的你」。
你的價值,不取決於你現在的狀態,而是你怎麼看待自己。
洞察到這些心理變化,我開始自我整理,不論是內在空間或外在空間,全部都刪選跟整頓了多遍。
每次都問著:
◆接下來的生活,你想留下什麼?
◆關於內在:你現在想活出哪些面向?
逐漸地,時間為我接露了下一步的路徑。
2. 透過行動,打破無力感的循環
那段時間,我開始每天固定散步。
不是為了運動減肥,而是為了讓自己找回一種穩定的節奏。
一開始,我也抗拒,懷疑這樣做有沒有意義。
但隨著日子過去,我發現:
因情緒內耗而沮喪的身體,慢慢有了活力。
因為拒絕現實上的失落,而在身體上模仿父母衰老的「老態」,也開始消失。
走著走著,心情變得平靜。
走著走著,思緒變得清晰。
走著走著,開始對生活產生一點點興趣。
我不是要告訴你「散步能解決一切問題」,
而是要告訴你:
當你規律地做一件事,你會回想起自己掌控人生的某些力量。而不是只能被動承受。
持續地做一件事,可以是散步,也可以是瑜珈、舞動、伸展,甚至只是每天起來伸個懶腰。
關鍵不是做什麼,而是讓自己動起來。
人生這麼長,不用急,但要「開始」……不要再等了。
如果你渴望親密,渴望真正活著,你要為自己做點什麼。
從一個簡單的小行動開始,為自己打破無力的循環。
當你開始接納自己、喜歡自己,你也會更願意從封閉的世界裡走出來,與這個世界重新建立親密的連結。
你值得這份改變。
現在,就開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