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lay 影片–有妳的好,我會更好

曾經,我厭惡自己像媽媽的地方, 現在,我感謝自己擁有她的影子,因為這讓我看見,愛的傳承,不是複製,而是昇華。

愛的傳承,流動不息
有時候會聽到長輩說出這樣的話:「沒有自己的孩子,愛就斷了。」

不禁讓我思索:是這樣嗎?

如果生命中的愛,只有透過婚姻、生育才能延續,那麼,這世界上那些選擇單身的人呢?他們的愛就此中斷了嗎?

在家族系統的視野裡,「生命」的傳承是跟隨著「愛」在流動的,而不是跟隨著「某個人的心意」或所謂「祖先的期待」。

而愛的流動,早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,就已經開始了。

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式,來自他們自己對愛的體會和過往經驗

有時候,愛的流動會「被迫」中斷,因為在成長階段被不當對待或誤解而扭曲了
對愛的感知。

母親的愛,曾是我想擺脫的,後來卻也成為我內在的力量

國中之前的我,因為跟母親的關係不算和睦,曾極度抗拒自己像媽媽的地方。

對於她的要求或指令,我總是想反抗,卻又覺得血脈相連、脫離不開,在尚未有獨立能力的前提下,更加厭惡這樣的自己。

這種厭惡也讓我成長——
我和我的母親,都是天生的膽小鬼。
小時候,我怕的東西可多了——
聲音大一點會嚇到、怕昆蟲、怕蟑螂、怕吃苦瓜、怕番茄炒蛋、怕茄子、怕黑、怕獨處、怕迷路(但偏偏又很容易迷路)甚至怕睡覺,因為幾乎每天都會做噩夢。

某一天,一個夢境帶給我啟發——

那晚,當我如往常一樣,又被夢裡的鬼怪群逼進一個密閉空間,聽著門外調皮鬼們慢慢逼近準備像往常一樣被嚇醒時,
我突然意識到……一個很明確但以往沒有想到的事實。

等等,這是「我的」夢!
也就是我的地盤。

憑什麼這些鬼怪能這樣嚇我?

於是,我在夢裡做了一件從沒想過的事——
我舉起右手,冷靜地說:停!並看到畫面瞬間靜止。
接著,我氣勢滿滿地命令:這是我的夢,你們,全部給我滾出去!(嘶吼)

一道白光閃過,所有怪物瞬間被吸走。
接著,我平靜的清醒過來,自此,再沒做滿是鬼怪的噩夢,甚至變得不太做夢了。

那一刻起,我體會到——
「恐懼,原來是可以被改變的。」、「夢裡的主人,是自己。」
以及「拿回主導權的感覺是多麼強大。」


我開始學著直面自己的莫名害怕。

怕蟑螂?
就練習去打它。

第一次打蟑螂,用顫抖的全身衝到蟑螂面前,然後打歪……又努力鼓起勇氣,繼續追打。直到蟑螂被爆肚而亡。那個全身發抖的感覺,我仍然記得。

餐桌上有害怕的食物?
鼓勵自己去嘗試。

第一次逼自己吃番茄炒蛋,然後走出餐廳就蹲在路邊狂吐,被母親碎碎念……肚子裡發酸又微甜的噁心感覺,我也沒忘。

第一次嚐試茄子……忍著嘴裡軟軟的口感,努力嚥下第一口並告訴自己:「這其實沒什麼,我可以做得到。」的記憶也還存在。

我刻意練習,努力改變自己。

面對之後的每個第一次,累積出來的勇氣,逐漸讓我發現:「其實,多試幾次,好像也沒那麼可怕了。」

即使是莫名的恐懼,當你直面它,它也有機會消失,或減少對你生活的影響力。


長大後,
看到蟑螂仍舊覺得不想被靠近,但不會出現驚慌失措的反應。
能吃蕃茄炒蛋、能吃苦瓜、能吃茄子,也開始能享受黑暗並愛上了獨處的時刻。

我仍舊膽小,但被逼到極限會有大無畏的精神!!!
然後,我開始會反過來鼓勵母親去嘗試那些未知的事物。

慢慢地,我發現,自己一直在對抗的,不只是恐懼,還有媽媽的權威
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「我有多像媽媽?」,
而是 我有沒有選擇權?

過去,我以為「我是這樣的人」是命運決定的。
但事實上,我可以改變。

我可以選擇害怕,也可以選擇面對;
可以選擇逃避,也可以選擇主導;
可以選擇複製媽媽的模式,也可以選擇在這之上,活出自己的樣子。

親子關係的和解,起源於獲得了更深度的看見

在夢中得到啟發之後,我們的關係也沒有馬上變親近。

但等我再長大了一點,進入了家族排列的學習領域,透過第三方的客觀角度,重新去看自己跟母親的互動模式。

我立刻明白:我們也只是直接複製了她和她母親之間的互動模式。
因為對於「愛該如何表達」這部分的體會很狹隘,造成我的母親也只會「用自己所學會的」以及「曾被對待的方式」去對待孩子。

我們之間的愛與誤解,沒像魔法般的一點就消滅,但同時,我也開始理解:「媽媽」這個角色的不容易,以及她已經在那個時空下,努力做到極限。

她有她的局限,她有她的無奈,她有她無法跨越的地方。

她也已經給了我最棒的禮物:就是生命本身。

 

我學會不再只是怨懟,而是試著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——

這份愛,可能不是最完美的,但它已經是媽媽所能給出的全部。
而我,現在有選擇權,可以決定如何與這份愛共處。

曾經,我以為擺脫媽媽的影響,就是要「完全切割」,要過一個和她全然不同的人生,當一個完全與她不同的人。

但後來我發現,那並不是解方。

因為就算我遠離她、與她少聯繫,她的影響依然存在於我的內在世界——
我的思維模式、我的情緒習慣、我對世界的看法,都深受她的影響。

原生家庭的影響,並不是靠物理距離就能解決的,而是需要心理上的界限。

我開始練習區分:

👉 哪些價值觀,是我真的認同的?哪些,只是因為從小被灌輸而無意識地接受?
👉 哪些行為模式,是我想繼續保留的?哪些,是我想改變的?
👉 當媽媽對我說話時,我是基於「過往的慣性」回應,還是出於「當下的真相」?

這些問題,讓我一步步釐清,我與母親的關係,而不是用「愛或恨」來二分,
逐漸可以找到一個新的方式去共處。

 

有些時候,離遠一點,是為了療癒自己;有些時候,靠近一點,是因為自己已經足夠穩定,不會再被影響。

最終,我從「怎麼回應母親」的次次練習中找到「怎麼善待自己」。

盤點一下來自母親的禮物

我跟媽媽都是專注的人。
只要有想做的事情,會認真做到筋疲力盡、自己滿足為止。

我們都是熱愛學習的人。
充滿好奇,天天都能找到有趣的事可以忙、可以學習。

我們纖細敏感卻都很愛笑。
笑點很低,即使人生悲劇了,也能因覺得狀況實在太荒謬而哈哈哈哈大笑。


有妳的好,我會更好
現在的我,愈發珍惜那些來自媽媽的特質。

我雖然敏感,但這讓我擁有豐富的共情能力,能夠深刻體會他人的感受。
我雖然內向膽怯,但也因此,我學會了如何一步步走出舒適圈,找到自己的力量。
我雖然會焦慮,但也因此變得更謹慎、更能思考風險,而不是魯莽行事。

曾經,我厭惡自己像媽媽的地方,
現在,我感謝自己擁有她的影子,因為這讓我看見,
愛的傳承,不是複製,而是昇華。

媽媽的特質並不是一種限制,
反而是她留給我最強大的禮物。

她的愛,因為這些特質而在我的生命裡駐足並蔓延,而這份愛,也會繼續流動下去。

很喜歡,身上流著的 ~ 每一個像媽媽的特質,也喜歡身上每一個像爸爸的特質,

更喜歡 混合後更多元完整的自己。


今天也是美好的一天~
這部影片,很可愛呦… 歡迎欣賞,整理一下自己身上的美好傳承吧!


Love,Love,Love

樂門Loven
樂門Loven

認證資歷
★2005-2011:學習 海寧格家族及組織系統排列
師承
創始者 Bert Hellinger 海寧格老師 /
周鼎文 導師 及 國際系統排列專業講師群:
個人排列國際雙講師 Jakob R. Schneider & Sieglinde Schneider /
親密關係國際講師 Wilfried Nelles /
心理師及企業排列國際講師 Heinrich Breuer /
專職老師及親子關係國際講師 Marianne Franke /
企業排列國際講師 Jane Peterson /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